第106章 三省六部与科举制(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责法律的制定、执行和司法审判,维护国家的法律秩序。

    工部负责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务,所需的资金和劳役人口需要由户部审核与调遣。

    尚书省虽然掌握了大量实权,但却不具备制定政令和干预政令的职权。

    所有政令通过中书省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只有听令执行的职责。

    三省之间相互制衡,六部又分化了其余官员的权力。

    皇帝最重要的职责只剩下三个。

    最终决定国家的重大决策、掌控军权、监督臣子。

    对重要官员进行任免便可防止权臣干政,加强了中央集权。

    更系统化了国家行政的运转,极大增加了行政效率和规范性。

    之后隋朝又颁布了科举制。

    在天下各州开科,以考核学子在经义、政事、时务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儒家经义遴选出奉公守法、忠国忠民的学子。

    政事考核,遴选出对国家政治制度有足够了解的人才。

    时务问略,考核学子对社会事务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此筛选出来品学兼优的官员,才能真正为国所用。

    科举制让出身寒门的子弟有机会进入统治集团,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广泛的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回望以往朝代的官员任用,多以官员举荐贤良和世袭为主,即便有类似的考试选拔也未能成为主流被延续下来。

    门第出身也就成为了以往朝代为官的基本条件。

    而科举制的施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代迎来根本性的改变。

    科举改变命运,激励着天下人读书明理、追求功名,在社会上形成了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良好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两大制度的出现,深远影响了华夏文明的进步。

    前者奠定了后续一千多年的政治结构。

    后者创造了后续一千多年的官员选拔体系。

    一直到后世中国更为细化分类的考试取才,依然延续了科举制的核心。

    两大制度的施行,让隋朝吏治清明,百姓安定。

    许多重要的政策,也因为德才兼备官员基础得以全面推行。

    同时隋朝继续延续北周的均田制,使广大农民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极大地调动了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

    又完善全国的户籍登记,清查出被世家隐瞒和躲避山林的百姓,增加国家人口和赋税普及。

    隋朝在短短十几年里迅速繁荣昌盛起来。

    这等盛况此前只在西汉鼎盛时期出现过,西汉用了数代帝王,几十年的时间才达成,而杨坚站在七百多年后的政治文化进步的基础上,只用了短短十几年便实现了如此盛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