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铁矿开采与水力驱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居正在心中钦佩道:

    “历朝历代,开疆拓土的功绩何其多,可能让天下百姓都吃饱饭,让一个国家有绵延万世的基础,仅此而已。

    不世之功,当如是。

    上苍对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已经讲得很仔细了,只要我大明朝能将这些学问一一参透,将之效行于全国。

    我大明的百姓们也终有一天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国家诸多弊病也能有条件逐一破解。

    变法势在必行,只要天下民心在我大明,那些腐僚士绅必将在这大势之下被连根拔起。

    若是上苍能再帮某一把,向天下人证明只有节制权贵,还富于民才能让国家永远强盛,那某就有机会再借大势改变皇亲宗室和贪官污吏掠富于民的大弊。

    若不解决这个积弊的根本,天下就是有再多的财富都得被庞大臃肿的宗室和贪官掏空。”

    ……

    【铁器,伴随着人类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也对人类文明有着无法替代的极广泛作用。

    但在近现代以前,铁的开采和冶炼并不容易。

    以明朝举例,洪武年间有历史记载冶铁量最高的一年是1847万斤(明朝1 斤约为596克,即9123吨左右)。

    嘉靖年间大明冶铁量达到顶峰,约为一年9600万斤(换算后约为 4.8 万吨)。

    而后世中国在公元2023年的铁产量为7101万吨,粗钢产量为万吨,成品或半成品钢材产量为万吨。

    (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废钢回收用于炼钢,这些废钢可以直接进入电炉或在转炉中与铁水混合炼钢,跳过了炼铁环节,所以钢产量比铁还高。

    2023年13亿吨钢材产量基本可以代表该年中国钢铁行业的生产总量。)

    以万吨为单位进行对比的话,明朝巅峰产铁量仅有数万吨,而后世却是十三万万吨,而且是钢材。

    足可见古代铁产量尤为稀少。

    而明朝之前的朝代,铁产量只会更少。

    铁器对于文明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有技术,却没有钢铁将之转化为国力,那一切美好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如何提高产铁量和铁的应用,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降低铁矿开采难度。

    其二,降低铁矿石冶炼难度。

    其三,将铁转化为钢,提高铁的利用价值。

    在古代,古人有多种办法寻找铁矿。

    比如在发现某地上方出现红褐色的赤铁矿(即赭石)时,下面可能有大型铁矿。

    因为高品位的铁矿石暴露于地表后被风化易形成赤铁矿,所以看到地表有赭石分布的区域,就有可能找到铁矿。

    又比如利用磁铁检查河流是否含有铁砂,当上游存在铁矿时,铁矿石中的元素会随着水流的搬运在水系沉积物中富集。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对大面积的区域进行初步筛查,缩小找矿的范围。

    而要更进一步,更方便地寻找铁矿,还可以将磁铁改造成细小的磁针,用以制作精准的磁石指南针用于探测地下铁矿的磁场,辅助确定铁矿所在位置和矿脉的走向。

    借助火药的爆炸威力,可以极大方便矿产开采,或者用于移除浅层矿产的覆土。

    对于深矿开采,也可以使用经过三角结构加固后的井状支护减少矿道坍塌的可能,提高安全性。

    (矿道的通风和排水,古代都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如利用山坡高低差开凿通风口,使空气自然流动;开凿水槽水仓汇聚积水,再用辘轳放下水桶一点一点将水吊出来……

    在没有机械设备辅助的条件下,很难有更好的办法完全解决。)

    对于矿道内运输铁矿石,可以借助轨道和矿车来提高矿石运输效率。

    可先行铸造更为耐用的铁质矿车,在矿车下方安装四个铁轮。

    这些铁质轮子要打造成凹字形。

    这样当矿车在轨道上轮动时,轮缘可以起到限制车轮横向移动的作用,防止车轮滑出轨道外。

    而轨道是两条工字形,其顶面为略微凸起的弧形,比车轮稍窄的铁质器物。

    (天幕公布出矿车与轨道的详细图纸,如何连接铺设轨道、两者的具体长宽厚度等数值一目了然。)

    有了轨道和矿车后,铁矿石的运输就只需要用少量的人力或畜力拉动,就能极大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成本。

    矿工们便无需再用肩扛手提这种吃力的原始方式。

    开矿能力有了,接着便是铁矿石的破碎与杂质分离。

    古时候铁矿石破碎极为费力。

    通常是将矿石放入舂臼中,再通过杠杆原理反复抬起和落下金属杵棒,利用杵棒下落的重力势能对铁矿石进行破碎。

    但这样的重复做功其实可以使用大型水车来代替。

    条件是要有水流量充足的河流作为动力来源。

    自古以来就有利用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