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清东陵简介(2/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9年(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仍旧屹立不倒。大红门位于石牌坊后,既是孝陵的大门,也是整个陵园的正门,于1979年仿照清西陵大红门耗资16万元复原,有三个门洞,单檐庑殿顶,大门两侧还各有角门,东西两边是20余千米的风水墙向后延伸与长城相接,将整个陵园封闭。门外东西两侧还各立有一块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的下马牌。此外,孝陵的石像生数量较多,共计达18对,主要包括麒麟、马、獬豸、骆驼、狮子、大象、文臣、武将等,其造型大多具有“朴实浑厚”的特点。

    景陵

    景陵为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是在清东陵所修建的第2座皇帝陵,位于孝陵东2.5千米处,是昌瑞山左枝来脉,以象山为朝山,中轴线正对着象山两峰间微凹的部位,三面环山,且均为自然形成,前有自然案砂相对,景陵神道就是绕着案砂设置的,后有昌瑞山左翼五花岭作为后宝山倚靠,左右有自然形成的砂山围护,其格局符合风水的“藏风聚气”的原则。景陵始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完工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首开清朝皇帝生前建陵以及清朝皇帝陵中先葬皇后的先河。景陵所葬的主要人物共计有六位,包括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和孝诚、孝昭、孝懿、孝恭等4位皇后以及敬敏皇贵妃。雍正元年(1723年)2月17日,内阁大学士等拟定了6个陵名恭呈御览,雍正帝“哀恸不胜,亲刺指血圈出‘景陵’字样”。“景”字象征日光,有“大”“光明”之意,以此宣扬康熙的功德,而“景陵”之名的寓意既包括了对康熙帝一生“平定战乱、开创盛世”等政绩的高度评价,还有希望康熙帝能够“荫佑后世、保国泰民安”的祈愿。景陵内还有再现了中国古代地理舆图绘制技术、象征康熙皇帝开疆扩土功绩、至今仍藏于景陵隆恩殿的《大清广舆图》。

    景陵环形宝城中建宝顶,宝顶下为地宫。宝城前建方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前依次为石五供、二柱门、陵寝门。出陵寝门,前院正中为隆恩殿,面阔五间,隆恩殿前依次为东西配殿、东西燎炉和隆恩门,环以红墙。出隆恩门左右有东西班房,各三间;前有马槽沟一道,上面并排设三孔石拱桥三座;再往前有东西朝房,各五间,再往南依次为神道碑亭、牌楼门和景陵神道,神道两侧自北向南设有文臣、武将、马、象、狮等五对石像生,南端还有一对石望柱。景陵神道在七孔桥北与孝陵神道相接,东行300米后北折,第一个建筑即为圣德神功碑亭,因“祖有功而宗有德”的精神而改称“圣德神功碑”。碑楼基座为四方形,因1952年的雷火而被毁。而四角竖着的华表保存最好,由青白石料雕刻而成,又称“擎天柱”。景陵虽参照孝陵建筑规制而建,宫殿区和神厨库区各单体建筑形制与孝陵相似,同时为彰显对先皇的孝道,在建筑规模上稍逊于孝陵,但其在建筑风格、规制和丧葬形式上又有所创新,并大多为后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景陵神路与孝陵神路相接,不单建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亭内改立双碑,分书满汉碑文,开创了皇陵圣德神功碑亭立二碑的先河,并自此成为定制;改龙凤门为五间六柱五楼的牌楼门,石像生往北是景陵首创的、相当于孝陵主神道上的龙凤门的冲天牌楼门;石像生由18对缩减为5对;裁撤了七孔桥、一孔桥,保留了五孔桥和三路三孔桥;五孔桥改建在石像生以南;此外,还彻底摒弃了清朝皇室中世代相沿火化入葬的习俗,改火葬为真正意义上的土葬。另外,景陵方城与石五供之间,隆恩殿与陵寝门之间均不设水沟及石桥,这也是不同于孝陵之处。

    景陵妃园寝

    景陵妃园寝位于景陵东边,是清东陵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成为后世妃园寝的蓝本,其内葬有康熙帝的1位贵妃、11位妃、8位嫔、10位贵人、10位答应、8位常在和1位皇子(十八阿哥),在清朝妃园寝中入葬人数最多。康熙二十年(1681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时间待考),与此同时景陵纪园寝也随着完工。

    景陵妃园寝在布局上仅有宫殿区,该陵寝自北向南依次设有园寝门、享殿、燎炉、宫门、东西班房、东西厢房以及一孔拱桥和平桥。大门、享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并以绿琉璃瓦覆顶。厢房、班房均以布瓦覆顶。后院建有49个小宝顶。

    孝东陵

    孝东陵为孝惠章皇后(顺治帝的皇后、康熙帝的母后)博尔济吉特氏(1641~1717)的陵寝,位于孝陵东侧,故名“孝东陵”,是清朝入关以后所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之前,但具体的始建时间和竣工期不详,准确年代有待考证。孝惠章皇后去世后,由于当时的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已经实行土葬而非之前的火葬,因此无法再将孝惠章皇后葬于孝陵,只能单独给她修建陵寝。由于当时制度尚不完备,在该陵内还陪葬了28位顺治帝的妃嫔,因此形成了皇后陵兼纪园寝的局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