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清东陵简介(3/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由于孝东陵是第一个皇后陵,因此其为之后的一些皇后陵和妃园寝的营建确立了一种规制和模本。孝东陵以黄色琉璃瓦覆顶,采用“前朝后寝”的建筑规制,布局为神路区仅设一路三孔桥,宫殿区不设二柱门,其余则与皇帝陵相同。陵园的隆恩门外建有东西朝房,并配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以及由方城、明楼、宝顶和石五供等为主要建筑的后寝等。

    昭西陵

    昭西陵为孝庄太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位于清东陵风水墙外距离陵园总门户大红门东侧不远处,四周地势平坦开阔,没有其他帝后的后帐和东西砂山环绕,是清王朝第二座皇后陵,也是级别最高、建筑规制最特殊的皇后陵,还是清东陵唯一一个建在风水墙外的陵寝;陵墓建制完备,规模相当,自成一体,并拥有两层围墙;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竣工期不详,其内葬有被誉为“清朝兴国太后”“大清国母”的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1613~1687)。孝庄文皇后死后,其孙康熙为感念祖母恩德,特下旨将紫禁城内刚建成的慈宁宫东边的五间大殿拆运至清东陵,为祖母停灵建了“暂安奉殿”,之后“暂安奉殿”正式建成陵园,并定名为“昭西陵”,意为“昭陵(皇太极之陵)之西的陵墓”。

    昭西陵因由“暂安奉殿”改建而成而具有与其他皇后陵迥异的特殊建筑规制,例如,神路区只设下马牌和神道碑亭,由于地势原因而没有建马沟槽和桥梁涵洞,并且如今绝大部分都已被毁;宫殿区建了两层围墙,外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了隆恩门,内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了3座琉璃花门;陵寝门设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墙上等。此外,从基址上看,昭西陵最南端是下马碑、神道碑亭,仅存残碑,这些都是超越皇后陵等级的建筑。碑亭东侧为神厨库,仅存围墙。东西朝房各五间。孝庄文皇后的坟冢之前排列了石刻的圆鼎、香炉和花瓶等石五供,而在进入宝顶的丹陛上雕刻着龙凤图样。不同于其他清朝帝王及后妃的歇山顶陵寝大殿,昭西陵隆恩殿采用了重檐庑殿顶,以彰显孝庄太后至高尊崇的地位,而如今昭西陵隆恩殿破坏严重,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景陵皇贵妃园寝

    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双妃园寝”或“双妃陵”,是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二座纪园寝,位于景陵东旁,在景陵妃园寝的东边,是乾隆皇帝即位后不久为对其有抚育之恩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单独修建的园寝,同景陵妃园寝一样,也是附属于景陵的妃园寝,其兴工、竣工日期均有待考证。

    景陵皇贵妃园寝的规制超出了景陵妃园寝,除了琉璃瓦采用绿色之外,其余规制几乎与皇后陵等同,因此成为了清代等级最高的妃园寝,被誉为“清朝诸妃园寝之冠”。该园寝增加了绿瓦单檐歇山顶的东西配殿;有两座绿色琉璃瓦明楼并肩而立;享殿月台前设置了雕刻着“丹凤朝阳”图案的丹陛石;宫门外诸建筑的屋顶均为灰布瓦,园寝的宫门、大殿、明楼、墙帽等均为绿琉璃瓦盖顶。

    裕陵

    裕陵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陵寝,相传是乾隆自点的穴地,于乾隆八年(1743年)破土动工,竣工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历时近10年。由于裕陵修建于清朝国势鼎盛时期,因此其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上均具有较为突出的代表性。“裕”有“富饶、宽宏”之意,“裕陵”之名不仅是对乾隆帝政绩的赞誉,同时还有希望乾隆帝能够保佑国家未来富强、兴盛的祈愿。裕陵地宫共葬有乾隆皇帝(1711~1799)、孝贤皇后、孝仪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和淑嘉皇贵妃等“一帝二后三妃”,共计6人。由于乾隆皇帝非常信仰佛教文化,因此在其陵寝裕陵内佛家文化物品随处可见,尤其是在被誉为“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宫内布满了佛像、经文等各种佛教石雕,例如,在地宫四道门的八个门扇上分别雕刻有一尊菩萨立像,合称“八大菩萨”。

    裕陵的建筑规制承袭了祖制,大致与景陵相同,例如自北向南设有地宫、宝城、明楼、方城、祭台五供、二柱门、琉璃花门、三路一孔桥、隆恩殿、牌楼门、石像生、五孔桥圣德神功碑亭等;但是,裕陵在具体的布局形式上又有创新,如在隆恩殿内首次设置了藏有各种稀世珍宝的佛楼,并成为定制,为后世帝陵所效仿;裕陵的神厨库建在了东朝房的后面,不同于景陵因砂山遮挡移到了神道左侧;在陵寝门前增设了三路一孔玉带桥;裕陵隆恩门前的三路三孔拱桥两侧各建有一座平桥,这也成为后世定制;裕陵陵寝门前相较于景陵陵寝门前多了一条上架三座一孔拱桥的玉带河;裕陵的神道两侧有8对石像生,比景陵多出3对,规模仅次于孝陵。此外,裕陵的明楼、隆恩殿、东西配殿、隆恩门、东西朝房以及裕陵小碑楼等主体建筑的阶条石均为整块艾叶青石料,在历代陵寝中均很少见。

    裕陵妃园寝

    裕陵妃园寝是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三座妃园寝,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破土动工,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755年~1762年),又进行了扩建;其内葬有乾隆帝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