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清东陵简介(5/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三月破土动工,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竣工,历时3年,约耗435万两白银。除了同治帝外,惠陵内还葬有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惠”字有“仁慈、聪慧”等意,因此,“惠陵”的命名代表了对同治帝“仁慈、聪慧”的赞誉。在营建惠陵时,国家财政吃紧,营建经费紧张,最终只能缩减规制,因此,惠陵的建筑规制是清东陵所有的陵寝中最为简约的。

    惠陵从选址到承建均由慈禧太后一人决定,其建筑规制除了神路不与孝陵主神路相接以及未建石像生、二柱门和圣德神功碑亭,节省了20余万两白银之外,其余均仿照定陵规制建造。该陵寝自北向南依次设有宝顶、宝城、月牙墙、明楼、方城、陵寝门、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燎炉、隆恩门、东西班房、东西朝房、三路三孔神路桥、神厨库、神道碑亭、牌楼门、望柱及五孔石拱桥等建筑。除了东西值班房为布瓦盖顶外,其他建筑屋顶均覆以黄琉璃瓦。此外,由于惠陵的建筑使用的木料均为质地坚硬、红黑色色泽且稀少珍贵的“楠梃木”(即棪[yǎn]楠木),因此又被称为“铜梁铁柱”,其大木构架至今仍然保存完整。

    其他看点

    石雕

    清东陵的石雕作品主要包括石象生、拱券桥、门坊、丹陛石、石祭台、券脸石、石碑、殿座栏杆、华表等类型,这些石雕中主要包含了龙凤图腾文化题材、宗教中的吉祥题材、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题材以及儒家文化中的吉祥题材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内容。

    龙凤图腾文化题材石雕作品

    龙、凤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图腾文化,而图腾文化又属于一种宗教信仰。在封建统治时期,“龙”图腾象征着“皇权”和“尊贵”,因此在清东陵文化元素资源中,“龙”图腾文化元素也是主要表现对象,据统计,清东陵石雕作品中主要雕刻于石象生、华表、石碑、桥梁、石牌坊等部位的“龙”图腾共计有2587条,包括正龙、升龙、蹲龙、坐龙、靠山龙、行龙、降龙等,其主要表现技法有石雕和彩绘两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图腾象征着女性尊贵的地位,清东陵石雕艺术作品中还有758只“凤”图腾,大多与“龙”图腾文化元素一同出现,其中,殿座栏杆中共计有567只,石桥中共计有176只,丹陛石中共计有11只,券脸石中共计有4只。

    宗教中的吉祥题材石雕作品

    在清东陵中还有许多佛教、道教等宗教中的吉祥题材石雕,尤其是在各帝、后陵的石五供以及乾隆帝裕陵的地宫内随处可见;[25]其中的佛教雕刻主要包括三世佛、四大天王、五方佛、五欲供、八大菩萨、二十四佛、佛花、法器以及藏文、梵文经咒等题材。[1]同时,清东陵内还大量使用了佛教中供奉在佛像前的“轮”(法轮)“螺”(法螺)“伞”(宝伞)“盖”(白盖)“花”(莲花)“罐”(宝瓶)“鱼”(金鱼)“长”(盘长)等八种神器、又名“八吉祥”的“八宝”。

    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题材石雕作品

    清东陵石雕中还有大量民间文化素材,体现了“祈福文化”的主题,大多集中在各陵的石象生、朱砂碑、石祭台、华表以及丹陛石、券脸石上,主要是赋予某些珍禽瑞兽(如狮子、麒麟、大象、鹿鹤、骆驼等)、花木虫鱼(如松、竹、梅、兰、菊、牡丹、灵芝、萱草、荷花等)、器物(如古钱、典籍、犀角、宝珠、如意等)以及特定的几何图案(如圆环等)以吉祥含义,例如狮子象征“吉祥和权利”、骆驼象征“忠义”、獬豸象征“勇猛”等。

    儒家文化中的吉祥题材石雕作品

    由于儒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封建帝王统治,所以儒家学派在清代也产生一定影响,在清东陵景区中主要体现在“礼”“乐”“四艺”“致仕”等方面,因此,清东陵有许多反映儒家文化的石雕作品,其中,在裕陵、昭西陵、慈安陵、慈禧陵的石祭台上分别刻有炉、鼎、爵等礼器,体现了有关“礼”的题材;而在孝陵、景陵、裕陵的朱砂碑上,以及孝陵、景陵、昭西陵、定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磬[qing],景陵石祭台上雕有钹[bo],裕陵石祭台上雕有管、笛、笙、板、钹,昭西陵石祭台上还雕有钟,慈禧陵石祭台上雕有钹和笙,体现了有关“乐”的题材;景陵、定陵和裕陵的华表上雕有棋、书、画,昭西陵、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琴、棋、书、画,惇怡皇贵妃的朱砂碑上还雕有琴、书、画,体现了有关“四艺”的题材;此外,慈禧和慈安陵神道碑亭的券脸石上雕有“太师少师”“封侯挂印”等,体现了有关“致仕”的题材。

    碑文

    据不完全统计,清东陵中有顺治帝的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计1千余字汉文;有康熙帝的景陵圣德神功碑碑文,共计4千余字汉文;有乾隆帝的裕陵圣德神功碑碑文,共计2千余字汉文;还有其他碑文,共计近2万字汉文。其中,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以弘扬康熙“在位六十余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数甚多,一碑不能尽载”为由将镌刻康熙大帝一生文治武功的圣德神功碑亭诏建两碑,一刻汉字,一刻清文,每个碑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