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响堂山(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收财产等作为以限制佛教传教和扩张,史称“太武灭法” 。而响堂山石窟中的雕像在这一时期受到严重损害。

    复兴

    灭佛运动后响堂山上的维修、续凿、造像活动却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北齐后的隋、唐、宋、元、明等各个朝代都参与了对响堂山石窟的增凿工作,因此在响堂山石窟中陆续增加了更多的佛像、壁画和其他艺术装饰。特别是在唐代,响堂山石窟达到了繁荣的巅峰,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中心之一。

    保护

    民国初期,文物盗窃贩卖猖獗[jué],大量精美文物流失海外,响堂山石窟中的艺术雕品再次受到严重损坏,不少佛像的佛头,佛手,佛脚被凿断损毁,大佛洞东侧上方的高欢墓柩被盗空,其石棺也被盗卖。据统计,响堂山石窟的艺术精品主要散失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博物馆中,少数被私人收藏。直到20世纪后期,响堂山石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得到了重视,国家相继建立文物保管所并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至1982年期间,邯郸市、峰峰矿区两文物保管所合作对石窟进行了全面调查实测,并进行了修缮工作,包括围墙和附属建筑,许多石窟得到修复和保护。

    景区布局

    响堂山石窟区位图

    响堂山石窟分为南北响堂山两处,相距约15公里,其中北响堂山石窟附近还有一处水浴寺也被称为小响堂石窟。三处石窟以北响堂山石窟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也是游客游玩的主要目的地。北响堂现存8窟,南响堂现存7窟,小响堂现存2窟,共17窟,总计造像4000余尊,窟内刻有北齐时期的摩崖刻经,其中包括《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北响堂山石窟群平面布局图

    北响堂山石窟位于鼓山西麓,有主要洞窟3座,由北向南排开,共有20余座窟洞,分布在南区、中区、北区及九条洞4个区域。三座主要洞窟始于北齐,后期增凿形成连续性。中心窟洞依次为刻经洞、释迦洞、大佛洞,其余洞围绕中心窟洞凿建,整体坐东朝西。

    南响堂山石窟群平面布局图

    南响堂山石窟位于鼓山南麓,现存主要石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5座洞,依次为: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和千佛洞;下层有2座洞,依次为:华严洞和般若洞。平面布局按坐东朝西方式排布,形成有序的结构。

    水浴寺窟群平面布局

    小响堂山石窟(水浴寺)位于鼓山东麓,主要由东西两座窟洞和两侧摩崖佛龛群组成。平面布局为北朝南,东西走向,呈带状分布。西侧摩崖佛龛群建于唐代,有7座佛龛。东侧摩崖佛龛群建于宋代,分上下两部分,刻有佛传故事像。

    主要景点

    北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区和村镇东约2.5千米的鼓山西麓北端,共计编号8个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4、7三座北齐大窟。石窟规模较小,但却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特点。其中,第2窟被称为唐邕刻经洞,壁画中展示了三世佛主题,并保存有北齐时期的隶书刻经碑,被视为北齐书法的精品。第4窟为中心柱窟,特殊的形制使其与南响堂山石窟的2窟相似。而第7窟则是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的中心柱窟,内部雕刻了华丽的塔形列龛,主尊释迦佛和未来佛弥勒的形象令人瞩目。北响堂山石窟以其覆钵式顶、精美的雕饰和建筑构件的刻制而闻名,窟内壁画和摩崖刻石展示了多样的佛教主题和艺术风格,是研究古代艺术、佛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遗址之一。如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北响堂山石窟吸引着游客和学者,为人们提供了一场与古代艺术和信仰相互交融的探索之旅。

    大佛洞

    大佛洞是北响堂石窟遗址中最早开凿、规模最大、雕刻最为精美的洞室之一,也是整个石窟的代表性窟。位于北响堂石窟区北侧山崖下,大佛洞高12.5米、宽13米,呈方形。洞内采用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形制,中心方柱内刻有三尊造像,为一佛二菩萨的佛像组合。洞壁装饰着塔形列龛,底部基座雕刻有宗教彩绘,展现汉代画像石风格。主佛为释迦牟尼佛,虽损毁严重,面颊丰满、面带微笑,造型呈现佛教艺术风格变化。而两尊菩萨像损毁严重,仅存躯干和腿部,其造型动作打破了北魏前的造像风格,使得雕像更加逼真写实。

    北响堂正龛大佛像(东魏)

    菩萨像(北齐)

    释迦洞

    释迦洞位于北响堂石窟区中部,与其他洞窟相邻,是石窟第一期开凿的洞窟之一。释迦洞采用中心方柱式塔庙窟的平面结构,其中心方柱为正面开龛,洞内雕刻有一佛、两弟子和两菩萨的五尊像,洞室前廊为四柱开间样式,门的两侧有威武庄严的羽狮雕像,四根六米高的八棱莲柱装饰华丽。主尊释坐于束腰莲座之上,肌体造型略显扁平。两座菩萨像体态圆润、丰硕,是典型的北齐风格,但受损严重,只剩躯干。

    北响堂释迦洞窟门两侧菩萨(北齐)

    刻经洞

    刻经洞位于石窟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