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响堂山(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南端,又称南洞,是北响堂南区的主要洞窟,它的洞窟形制与其他洞窟有明显不同,采用典型的塔形窟形式,内部为三龛三壁结构,共有七尊佛像。主尊为善跏[jiā]趺[fu]坐式阿弥陀佛,身着袈裟,脚踏在地神口中吐出的莲茎上,洞室前廊部分封闭,门两侧有力士雕像,其余壁面刻满佛经。力士雕像身姿威武雄壮,展现出强烈的力量感和男性美。

    力士像(北齐)

    刻经

    在北响堂山石窟,刻经主要集中在刻经洞、大业洞以及半山腰位置。刻经洞内前壁窟廊刻有姚秦鸠摩罗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和北魏菩提流支翻译的《佛说佛名经》。在大业洞内刻有《佛说决定毗尼经》中的七佛和观音名号。石窟半山腰刻有《大般涅盘[pán]经》卷和《狮子吼菩萨品》一节,窟内现存的《唐邕刻经碑》详细记录了刻经的时间、刻经人和意义。

    《维摩诘所说经》(局部)

    南响堂山石窟

    南响堂石窟,南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区彭城镇东约1.5千米的鼓山南麓,共计7个窟,全部雕凿于北齐时期。据新发现的《釜山石窟之碑》记载,石窟是由灵化寺比丘慧义于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创立,得到高阿那肱的资助。南响堂山石窟分为上层和下层,其中1号窟和2号窟位于下层,是中心柱窟,规模较大。1号窟中心柱三面各凿一大龛,后壁下部形成通道,类似北响堂山石窟的7号窟。2号窟与北响堂山石窟的4号窟类似,中心柱正面只凿一大龛,背面下部仍为通道。3号至7号窟位于1号和2号窟上方,规模稍次或较小,属于殿堂式石窟。南响堂山石窟以华严洞(1号窟)和般若洞(2号窟)最为着名,前者刻有《华严经》数品和佛教传故事浮雕,后者因刻有《摩诃般若经》而得名,尽管大部分造像已毁。石窟外观上,除了7号窟为独立建筑外,其余窟形成上下相连的阁楼式窟,上层窟顶部雕刻覆钵顶、塔刹,下层窟注重门柱、门楣的雕饰。南响堂山石窟以其丰富的艺术作品、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历史背景而备受瞩目,为研究古代艺术、佛教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作为文化遗产,南响堂山石窟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欣赏和研究。

    千佛洞

    千佛洞是南响堂山石窟中保存完好、雕刻精美的石窟之一,位于南响堂石窟上层右侧,与北响堂石窟的刻经洞同期开凿,洞内为三龛三壁的佛殿库,主要包括主尊释迦牟尼佛像及两侧弟子、菩萨像,外部为方木构建筑的瓦陇,窟顶覆钵丘和摩尼珠。前壁雕凿着一层层千佛像,共有佛教造像尊1028尊,窟顶的凿井形如莲花,周围飞天伎乐雕像栩栩如生。

    前壁千佛(千佛洞内部)

    刻经

    在南响堂山石窟,刻经主要集中在华严洞、般若洞和阿弥陀洞中。华严洞为中心方柱式的塔形窟,刻有东晋駄跋陀罗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等。般若洞与华严洞形制类似,刻有《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等重要经典。阿弥陀洞为开坛式佛殿窟,刻有《妙法曼荼罗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等经文。此外,在般若洞外还发现了《滏山石窟之碑》记录了开凿年代。

    《滏山石窟之碑》

    艺术与文化

    佛像风格

    在响堂山石窟中,佛像的形体显得敦厚而结实,体现了北齐民族的强壮和豪放气质。面部稍微丰满,高鼻长眼。佛陀以结跏趺坐或半结跏趺坐于园莲座上,衣纹宽松,形成不规则阶梯状的布局,佛衣下摆铺于座面上。声闻弟子的面部特征与菩萨相似,身体浑圆有致,衣袍风格简洁明快。下半身的造型也与菩萨相似,被称为“曹衣出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