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集 木门冤魂(3/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城内晒麦大军,以待雍凉之兵。

    孙礼率西凉人马倍道而来,将至卤城,天色刚明。因见人马困乏,便令扎营歇息,预备来日再战。未料正在扎营之际,蜀兵早到,一拥而进。

    雍凉兵抵敌不住,望后便退;蜀兵奋力追杀,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孔明获胜,便要起兵大进。忽报永安李严有使赍书到来,密告军情。孔明令入,览其书云:某闻东吴陆逊上书吴主孙权,遣使潜往洛阳,与魏国秘密连和;魏主曹睿令东吴发兵取蜀,吴主孙权意为所动,就要起兵,往白帝城来也。丞相见书,当疾速退军!

    孔明览书甚是惊疑,长叹一声:此番北伐,又成画饼!

    乃聚诸将传令,教祁山大寨人马先退回汉中。张合奉命扎营祁山,忽见蜀兵退去,乃急往卤城大营,面见司马懿请令,要去追袭。

    司马懿知道孔明要以退兵为名,施拖刀绝杀之计,便坚执不从,且故意劝止:孔明诡计极多,不可轻动。不如坚守,让他退去。

    镜头转换,卤城之中,丞相行营。

    孔明知道祁山兵马已回汉中,再无后顾之忧,遂聚众将,授以密计:杨仪、马忠二将,引一万弓弩手,先去剑阁木门道埋伏,若魏兵来时,如此如此。

    又唤魏延、关兴:你二人在城上四面遍插旌旗,城内乱堆柴草,虚放烟火。掩护我大兵趁夜出城,然后速往木门道行来。

    安排已定,各自依令而行。司马懿坐在大帐之中,闻说城中烟起,亲自出营来看,于是不问张合,却将目光看向上将魏平:此乃空城也。孔明已退,谁敢追之?

    魏平正要请令,张合却道:且慢。我料诸葛亮此番退兵,定有计策,不可追之。

    司马懿吓了一跳,暗道:莫非他已经得悉某与孔明合谋,欲害他性命?

    察颜观色,却又不似。魏平想要追敌建功,问道:蜀兵退走远矣,有何计策?

    张合眼睛盯着司马懿,口中训斥魏平:夫用军之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不可穷追。蜀兵自出祁山以来,屡屡获胜,又新破我西凉兵马,锐气正盛;且新得陇上新麦数万斛,全军足食一年有余,何故退兵?非计而何!

    魏平没有张合官大,听罢诺诺连声,心中不服,却不敢还口。

    正在这时,司马昭忽然进帐,对父附耳低言,递上一封信。司马懿开拆其信,张合偷窥一眼,见书皮上写道:书呈司马懿大都督开拆——麾下南阳太守满宠。

    司马懿看完大喜,将书信置于案头,即问司马昭:满伯宁使者现在哪里?

    司马昭答:现在帐外等候回复。

    司马懿道:此信未知的确与否,待某亲自出去,详细问他。

    乃引司马昭急急出帐。张合将案上书信拿起,见其书略云:陆逊惧蜀胜魏,报昔日侵夺荆州之仇,调集荆州兵以袭巴郡。蜀江州太守李严上书告急,被某得知,故报都督。孔明兵败,必不退兵;若大胜之余忽退,必因陆逊发兵。都督追之必获大胜,良机莫失!

    张合看了,又示与魏平,二将心意已决。

    司马懿回帐,见密信挪了位置,不动声色,拢入袖中,便令散帐。

    张合止道:大将军慢来!蜀兵都退尽了,都督不说追击与否,怎生就要散帐?

    司马懿道:某细想将军所言,极为有理。蜀兵毫无缘由退兵,必是孔明以退为进,欲施埋伏之计耳。不要追他,令其计划自然落空,岂不是好?即是无计,得他退兵,我等不战而胜,回去报与天子,一样赏赐,岂不是妙?将军回帐休息去罢,休要多事。

    说着,便要回归自己寝帐。张合大恼,叫道:都督转来!既满伯宁说吴袭蜀,孔明故此回军;大将军不令某等追击,却是何意?莫非与孔明通谋,要纵虎归山不成?

    司马懿故作大惊,急回身道:将军怎可偷看某之机密信件?

    张合冷笑:天子虽命公为征西大都督,但亦有圣旨,令某统管河西兵马,提调关中诸将。军中机密,某有权与闻其要,不谓越制。密信俺便看了,只问都督,纵敌为何!

    司马懿听他再无恭敬之意,只得软了语气:非某欲纵敌,实是那孔明诡计多端,防不胜防。此信焉知是否的确?若是陆逊与孔明合谋诱敌,你我岂非又上其当?俗语云“小心千里去得,大意寸步难行”,还是不追也罢。

    张合见他推三阻四,愈加心疑,说道:公若不追,某愿自往。

    司马懿阻道:公性急躁,绝不可去。

    张合怒道:都督出关之时,命我为先锋;今日正是立功之际,却不用我,何也?

    司马懿无奈,只好允可,叮嘱再三:蜀兵即果真退去,于险阻处也必有埋伏。将军虽是无敌上将,亦须十分仔细,探明敌情,方可追之。

    张合:某征战半生,甚么不晓得?都督不必挂虑。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

    司马懿:公即坚执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某教魏平引二万马步兵后行,以防埋伏。本督也引三千兵随后,以策应将军万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