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集 木门冤魂(4/6)
张合不再听他啰嗦,转身出帐,引兵火速望前追赶,魏平随后而进。追出六十余里,休说伏兵,便是掉队蜀军伤兵,也见不到半个。
转过山坡,喊声大起,关兴引军闪出,与张合交锋。不上十合,关兴拨马便走。
张合暗道:关兴乃蜀之大将,想来便是伏兵;因归途紧急,故无心恋战。
蜀兵尽弃衣甲什物,塞满道路,魏军皆下马争取。张合喝止不住,只了撇了众兵,独率数十骑部将,奋勇追赶。看看天晚,赶到木门道口。
关兴渐渐跑之不动,拨回马来骂道:张合逆贼,何必赶尽杀绝!你放某回去,以后还可相见。要只顾赶来,今与你决一死战,再无相见之日!
张合坚信蜀兵已至穷途末路,哪里理他说三道四?挺枪骤马上前。
关兴挥刀来迎,战不十合大败,尽弃衣甲、头盔,引败兵望木门道中而走。张合杀得性起,乃骤马赶来,不知好歹,一头扎进山谷狭道之中。
此时天色昏黑,一声炮响,山上火光冲天,大石乱柴滚将下来,阻截两头去路。
张合猛醒,大叫一声:我中司马懿与诸葛亮合谋矣!
忽听一声梆子响,两侧山上万弩齐发,将张合并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可叹一员无敌大将,竟死于敌我合谋诡计之下。
随后魏兵追到,见塞了道路,已知张合中计。忽听山头上大叫:诸葛丞相在此!
众军仰视,只见孔明立于火光之中,以扇指道:我今本欲射马,误中一獐。我敬张合乃是英雄,令你众人将其尸首运回,报于魏主厚葬罢。上覆司马仲达:某还要再出祁山,让他好生等着,早晚必为我所擒。
魏兵获赦,扛了张合及遇难诸将尸首,回见司马懿细告前事。
司马懿假作悲伤不已,仰天叹道:张隽乂身死,乃我未加力阻之过也!
于是收兵回渭滨大营,上报天子。魏主闻张合战死,令厚葬之,使其子袭爵。
镜头转换,孔明回到汉中。
整军未毕,忽见尚书费祎飞马而至,入营问道:中护军李严奏称军粮已办,却闻丞相无故回师,天子因此命某来问何故。
孔明大疑,不明所以,令人访察才知:乃是李严因军粮不济,故妄报吴兵来犯;待闻大兵已回汉中,却又妄奏天子,遮饰己过。
费祎闻此,半语皆无。孔明大怒,即与部将吴班等联名上书后主,请求罢黜李严。后主览奏,亦怒气勃发,诏命将李严贬为平民,令迁去梓潼,与蛮夷杂处。
画外音:李严与孔明同为托孤重臣,后主说罢就罢,皆因其不自律,屡次犯错,却难怪孔明不能容人。建兴四年,孔明初次伐魏,李严却借机求分五郡新建巴州,自任刺史,孔明怒而未允;由是请其镇守江州,兼催督军粮,且命陈到制之。前番李严重用苟安,致令差些便离间成功,本是大罪,孔明未加追究,令其自醒。再加此次谎报军情,皆是自作。
处置李严已毕,孔明荐奏用李严长子李丰为长史,然后辞帝出征。后主依依不舍道: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孔明道:臣受先帝知遇之恩,梦寐之间,未尝不设伐魏之策。今臣老矣,随臣惯战之将也相继凋零,再过数年,魏兵来伐我时,臣恐连拒敌之将也无。
话犹未了,忽见汉寿亭侯关兴之子关统号哭上殿,报父病亡。孔明放声大哭,昏倒于地,半晌方苏。后主为之叹息,潸然泪下。
于是下令厚葬,以关统承袭汉寿亭侯爵禄。奏准相父孔明北伐,于北门外设宴送行。
孔明回到汉中,引蜀兵十五万分五路而进,令姜维、魏延为先锋,皆出祁山取齐。
马均来报,木牛流马已监造齐备,各造五千,共一万辆,足支十五万大军使用。孔明大喜,即令李丰与马均监运粮草,先于斜谷道口伺候,然后大兵尽举。
司马懿闻报孔明又出,遣使复向洛阳告急。魏主曹睿大惊,便问群臣怎生拒敌。
大将军曹爽奏道:臣举夏侯渊四子。长名霸,字仲权;次名威,字季权;三名惠,字稚权;四名和,字义权。霸、威二人,弓马熟娴;惠、和二人,谙知韬略,皆非夏侯楙可比。可令夏侯霸、夏侯威为左右先锋,夏侯惠、夏侯和为行军司马,共赞军机,以退蜀兵。
曹睿乃从其请,遣夏侯四兄弟前往河西,听候大都督司马懿调遣。并差天使随军到渭滨大营,以手诏赐司马懿道:若诸葛亮军至,卿宜坚壁固守,勿与交锋。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
司马懿受诏,调集各处军马共三十万,皆来渭滨下寨。又于渭水上搭起九座浮桥,令郭淮、孙礼总督陇西军马,据北原下寨,深沟高垒,按兵休动。
二将领命,各引兵下寨而去。
孔明复出祁山,以魏延、马岱为左右先锋,升吴班为骠骑将军,假节,命督后军。
即命马岱包围魏将贾嗣、魏平,阻其出营,并以木牛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