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二朝首辅——杨廷和(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遵循祖上的家训,弘扬孝道,善保身体,教育人民知理行义,自己也要勤于学问,谨慎地发号施令,严明地推行赏罚,任用人要专一,不好听的劝告也要听,亲近好人,节约财用,其中言语大多正直、切实,朱厚熜都优诏允准。

    在此之前,朱厚照驾崩,杨廷和起草遗诏,说“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某”,按照辈份、排行应该立为皇帝。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条例,在宗庙里祭告祖宗,向慈寿皇太后告请之后,可迎接他来即皇帝位。既而让礼官奏上登基即位的礼仪程式,请新皇帝由东安门进入文华殿小住。次日,百官数次递上劝进表,等新皇帝答应后,再选择吉日即位。劝进表文字都按照皇子继位的惯例。朱厚熜看了礼部的奏章,说:“遗诏让我即皇帝位,没有让我做皇子嘛。”等到了京师,停在城外不进去。

    杨廷和坚决请求按礼部拟定的仪式办,朱厚熜不听,竟到行殿中接受了劝进表,由大明门直入京师里边,拜见了大行皇帝的神前案几,中午就即了帝位。诏书草稿中说到“接受皇兄的遗诏入宫供奉宗庙”。朱厚熜犹豫许久,才表示“可以”。过了三天,派遣官员前去迎接朱厚熜的母亲兴献王妃。没多少天,让礼官讨论兴献王神主的称号。杨廷和拿出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的故事递给礼部尚书毛澄说:“这是足够的根据了。应该让皇上尊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另外改立益王的第二个儿子崇仁王为兴王,供奉献王的祭祀。对此有不同意见的人就是奸臣邪佞,应当杀掉。”进士张璁与侍郎王瓒说,朱厚熜入继的是皇帝位,不是做了别人的后裔。王瓒含蓄地提到这一点,杨廷和怕他干扰了讨论,就把他改派到南京任职。

    毛澄综合大臣们的意见做出决议,和杨廷和所说一样,朱厚熜不悦。但是每次召见杨廷和时还是从容自得地赐茶慰问,想改定献王的尊号,杨廷和最终不肯顺着朱厚熜的想法来。朱厚熜于是下达指示让大臣们再次讨论。杨廷和与蒋冕、毛纪一起上书说:“前代过继的君主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合乎典礼,只有宋儒程颐的《濮议》,表达了最正确的道理,可以作为千秋万世的师法。至于兴献王的祭祀,虽有崇仁王主持,以后生了皇子,还是把第二个皇子作为兴献王的后人,再改封崇仁王为亲王。这样,无论天理还是人情,两全其美,没一头有缺憾。”朱厚熜更加不悦,让他们从古籍中广泛考证,一定求得至当才是。杨廷和与蒋冕、毛纪又说:“三代以前的圣人莫过于舜,没听说过他怎么尊崇自己的生身父亲瞽叟。三代以后的贤君莫过于汉光武,也没听说过他尊崇他的亲生父南顿君为皇帝。希望皇上向舜帝、光武帝学习,那么陛下的品德就不会有玷瑕,陛下的孝心也可以光大于天下了。”毛澄等人也再三上奏,坚持原来的决议。朱厚熜将这些奏章留中。

    张璁上书说应当是继承皇位,而不是过继给人当后裔,朱厚熜让司礼太监拿了张璁的奏章给杨廷和看,说这种议论既遵守祖训,又依据古礼,应该听取。杨廷和说:“秀才怎么知道国家的重大事务。”又将奏章送回宫中去。不久,朱厚熜到文华殿召见杨廷和与蒋冕、毛纪,给他们一个亲笔指示,要他们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杨廷和回家后上书说:“《礼》说:在前为君的就是父母,亲生父母应称为伯父母或叔父母。不仅丧服等次要降格,称号也应有不同。臣不敢阿谀奉承,顺着圣旨办。”又密封归还了朱厚熜的手诏。朝臣们也都坚持原先的决议,朱厚熜就是不听。

    兴献王妃到了京城,朱厚熜亲自确定仪式,由中门入城,访问祖庙,又再次说明想尊称兴献王、王妃为皇帝、皇后,杨廷和说:“汉宣帝继汉昭帝即位后,加史皇孙、王夫人谥号为悼考、悼后;光武帝往上承继汉元帝的统绪,巨鹿、南顿君以上立庙于章陵,都没有追加尊号。现在如果追加兴献王、母妃的尊号为皇帝、皇后,与孝庙、慈寿并列,就是忘记了先皇帝而看重亲生父母,采用私人间的情感而放弃国家的大义。我们这些大臣对此无法推卸责任。”就此自请罢免官职。大臣谏诤的有一百多人。朱厚熜迫不得已,于是下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王、王妃为本生父母,不称为皇帝、皇后。

    在这段时间里,杨廷和先后四次把朱厚熜的亲笔批示密封退回,坚持自己的意见,上了近三十篇奏章,朱厚熜常常愤愤不平。他身边的亲近人物因而得以批评说杨廷和放肆,失掉做臣子的礼仪,谏官史道、曹嘉于是交互劾奏杨廷和的罪过。朱厚熜虽然将二人稍作贬谪,以抚慰杨廷和,但心中已不对其尊敬如前。不久,朝廷评定辅立新君的功绩,朱厚熜封杨廷和与蒋冕、毛纪为伯爵,年禄一千石,杨廷和坚决谢绝。朱厚熜改为荫封其家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他又推辞不受,朱厚熜认为封赏太轻,改加为荫封四品京官世袭,杨廷和又推辞。适逢杨廷和复职满了四年,朱厚熜就破例加封他为太傅,他又四次辞罢,朱厚熜还特地颁发诰敕对他予以表彰,并在礼部为他赐酒宴一次,九卿都参加作陪。

    朱厚熜很喜欢请僧、道设斋坛祈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