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崇祯皇帝——朱由检(4/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小冰河期进入比较严重的阶段,引发灾荒频繁、粮食歉收,西北和中原受灾尤甚,而田赋加派依然不减,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遭受大旱的陕西澄城爆发王二起义,他们杀死知县、啸聚山林,拉开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陕西各地走投无路的农民与边镇逃兵、被裁撤的驿卒等合流,纷纷揭竿而起。这些起义者各自为战、流动性强,所以被统治阶级称为“流寇”。

    朱由检任命杨鹤为陕西三边总督,接替已故的武之望,负责处理陕西民变,对于民变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方针,指出:“秦贼蔓延,虽因无岁,总由贪官债帅不恤军民,恣行剥削,以致转徙为盗。自今边方文武,俱宜遴才选补,不得听人规避,徒取备员。其官兵分合事宜,兵部密行督抚,相机剿灭。”杨鹤贯彻朱由检的这种方针,陆续招安了一批起义者,其中最大的成果是招安神一魁。

    但由于根本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所以许多起义者在接受招安后因得不到有效安置而重新起义,神一魁就不到一个月即“复叛”。朱由检闻讯震怒,下令逮捕杨鹤,将他遣戍袁州,代之以主剿的延绥巡抚洪承畴出任陕西三边总督,要求陕西督抚“鼓励道将,速图剿定”。在洪承畴等的大力镇压下,陕西的各路起义军转战山西,朱由检以曹文诏节制秦、晋诸将。

    一年后,各路起义军又成功实现“渑池渡”,转进河南,攻城略地。朱由检任命延绥巡抚陈奇瑜为五省总督,全权负责镇压起义,又起用大名道卢象升为郧阳抚治,把守起义军最有可能进入的川、陕、豫、楚四省交界地带。在卢象升等的镇压下,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起义军退回陕西,被困于兴安南面的车厢峡,陷入绝境,然而陈奇瑜接受贿赂,主张招安,反而让起义军成功逃脱,朱由检转而命洪承畴兼任五省总督。

    不久,明朝皇室发祥地凤阳被扫地王、太平王等部起义军攻陷,明朝祖陵被烧。朱由检闻讯后,暂停经筵,穿着素服到太庙祭告祖宗之灵,命百官修省,并处死凤阳巡抚杨一鹏。面对起义军日益壮大、流动作战的局面,朱由检设五省总理的差使,由已升任湖广巡抚的卢象升兼任,与五省总督洪承畴互相配合,洪承畴负责西北,卢象升负责东南,次年又起用孙传庭为陕西巡抚,在三人通力合作之下,明军擒获起义军中势力最强的闯王高迎祥,使“剿局”有所改观。

    明朝与后金的战事也在持续,皇太极在“己巳之变”撤退时,曾占领关内的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此四城被督师孙承宗收复,是为“遵永大捷”。皇太极遂转换灭明方略,不再直接攻打北京,而是一面拔掉明军在辽西的据点,一面屡次派兵入塞掠夺。明军在辽西的最前沿——大凌河城陷落,孙承宗引咎去职。

    更严重的事态是“吴桥兵变”,山东登、莱地区士兵孔有德、耿仲明等在支援大凌河城途中哗变,回到登州、莱州,挟持登莱巡抚孙元化抗拒朝廷。孔有德、耿仲明等成功突围,投奔皇太极,不仅引后金兵攻陷旅顺,更将红夷大炮的技术传到后金,后金由此开发出汉人炮兵与满蒙步骑兵协同作战的战术,使明军更加吃力,后金军在西征蒙古察哈尔部的过程中两次入塞掠夺,横行宣府、大同及山西腹地。

    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正式建立了一个与明朝分庭抗礼的政权,随即他又派兵入塞大掠京畿,史称“丙子之变”。清军如入无人之境,在掠夺了十八万人畜后出塞,途中还留下“各官免送”的羞辱性木牌。兵部尚书张凤翼下狱后自杀,朱由检起用正在守制的杨鹤之子杨嗣昌为兵部尚书,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管兵部事,将解决内忧外患、中兴大明王朝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杨嗣昌提出的对付起义军的战略是“四正六隅十面网”,由五省总督和五省总理负责剿杀。五省总督仍然是洪承畴,而之前的五省总理卢象升,自“丙子之变”后就调任北方,接替他的王家祯是无能之辈,杨嗣昌推荐平息海盗有功的两广总督熊文灿,出任五省总理。这种战略收到一定成效,西北面的起义军在洪承畴和孙传庭的镇压下被消灭殆尽,李自成率18骑逃入商洛山中;东南面的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张献忠部接受熊文灿招安,仍据守谷城;另一支东南面的起义军罗汝才部也在均州投降,其他东南面的起义军或降或逃,农民战争陷入低谷。

    杨嗣昌所提出的对清方针则是议和优先,以便腾出手来解决农民起义,此事由辽东巡抚方一藻和监军太监高起潜秘密进行,但因事机泄露,引发群臣反对,议和之事便被拖延,皇太极亦第五次发兵入塞,京畿告急,是为“戊寅之变”。朱由检急调洪承畴、孙传庭入援,然而依然拿清军无可奈何,清军长驱直入山东腹地,攻陷58座城池、俘虏四十六万人畜,从容出塞。

    清军此次入塞对明朝的战略格局有重大影响,卢象升战死、孙传庭下狱,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率领陕西精锐之师在松山、锦州一线防范清军,这给濒临绝境的李自成以喘息的可乘之机。张献忠也利用熊文灿的昏庸,再举反旗。朱由检派杨嗣昌督师围剿张献忠,起初指挥左良玉在川东玛瑙山打了胜仗,但其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