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一止在止,止无可止(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曲高,注定和寡。

    当一件事对于品德要求太高,同时又没有对等的回报,人们就会望而却步。

    比如。

    在明朝做一位清官,效仿海瑞,不畏权势,受万千百姓拥护,后世留名。

    然而。

    海瑞过年的时候,就连买一吊肉,都能登上大明邸报头条。

    试问。

    清苦至此。

    你真能忍耐的住?

    就算你可以……

    你看着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跟你一起清苦,你会是个怎样的感受?

    同时。

    周遭的同僚也会觉得你不懂规矩,故作姿态,屡邀直名。

    你会被各种排挤。

    届时。

    你是否还能守住本心?

    若到了这一步。

    你依旧能够保持克己复礼,清正廉明。

    那你确实可称得上称贤人。

    但……

    纵观青史。

    贤人、贤哲、圣贤,终究只是极少数的一小撮人。

    世俗凡类,才是如同过江之鲫一般,数不胜数。

    再拿后世而言。

    你如果想要做医生,就得做好三十岁之前,不挣钱的准备。

    你如果打算做研究型工作,就必须耐的住寂寞。

    你如果碰到一个摔倒的老太太,内心良知让你上去搀扶,却也有可能让自己因此被讹……乃至于拖累父母家庭……

    随后某法官高呼名言: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上去扶?

    这就是典型的法治和道德……双重倒退。

    你尊老助人,本没有错。

    但最终造成的结果却是讹人者获益,你背上了巨额赔偿,父母忧郁成疾,未来所有人都不敢再扶老人,包括法律的公信力也为之下降。

    这究竟是谁之过也?

    故。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

    仁德可做教化,以分清是非善恶。

    唯赏罚明断。

    才能够给予最为明确的引导。

    做清官,未必就非要清苦的连肉都吃不上,此乃明朝俸禄太低之过,理当再加上养廉银,退休金制度等等。

    医生,前期需要慢慢熬,中后期则越发吃香,甚至六七十岁都能被返聘。

    对比寻常的工作,只要超过四十岁,一旦被辞退,往往就会变得举步维艰。

    研究型工作,只要有真本事,寂寞虽是寂寞了点,却也意味着没那么多勾心斗角,且待遇丰厚。

    至于碰到摔倒的老太太,那确实得打开摄像,尔后找几个能够为自己作保的目击证人,再上去扶……或许会更为妥当……

    ……

    回到此刻。

    嬴政依旧是拿最擅长的法家,去抨击儒家内圣。

    复礼修身,无意求名却得名,进而让律法的赏罚条例无以为继。

    那这就是个人搅乱了世俗法纪。

    理当不受推崇。

    对面。

    “阁下,我的礼在法上,并非是要违背赏利惩恶的共识。”

    乐正氏神情淡然:“我刚刚已经说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然举报奸邪可得赏,那自然应当取赏,以做表率矣。”

    乐正氏再度复述了内圣对于财利的观点。

    嬴政毫不犹豫的道:“君子爱财,却也轻财,如待客明悉心意,以示赤诚,贵客若是掏钱客套,反而会被视作玷污了君子的诚意招待之心。”

    “昔年伍子胥被楚军追杀,一路逃逸到长江之滨,幸得一位渔丈人划船前来搭救,伍子胥犹是感激。”

    “遂,在离别之际,伍子胥解剑相赠,其剑名为龙泉,价值千金,伍子胥许以重利,只为嘱托渔丈人一定要对自己的行踪保密。”

    “渔丈人只觉愤慨,高声述说,他搭救伍子胥,只因其是忠义之人,他钦佩之,不图回报。现在伍子胥却拿名剑质疑他无信少利,那他只好以此剑明志!”

    “于是,渔丈人拔出龙泉,横剑自刎,伍子胥因此事愧疚不已。”

    “综上,内圣君子,必轻财重义,再得名,后乱法纪。”

    ……

    意诚,明心,重义,轻利,得名。

    直至乱法。

    嬴政用伍子胥的实例说明。

    君子固然对于财利,取之有道。

    但仍旧无法脱离轻利之嫌。

    试问!

    世人是否会全部轻利?

    答案是根本不可能。

    这个世上的绝大多数人,注定会下意识的趋利避害,此乃人性使然。

    若内圣外王不符合人性共识。

    那么嬴政就会有一百种办法,揪住这个软肋进行猛攻!

    “阁下,有见地。”

    乐正氏看向嬴政的目光中开始出现赞许,他道:“然具体事例,具体分析,在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