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一止在止,止无可止(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待贵客之时,我等之诚心,自然不能被财利玷污。”

    “至于渔丈人搭救伍子胥,得名剑相赠,不受,拔剑自刎以明志,此乃【至善】的一种表现。”

    “然而,我刚刚说了三纲中的止于至善,存世中庸。”

    “君子复礼,修身内圣,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定心、求静、贵安、虑思、遂当得悟中庸之道。”

    “至善和存世之间的平衡,便是我辈所求的内圣至高之境。”

    ……

    内圣。

    很容易让人本能的去全力追求道德之无瑕,亦或者绝对的正确。

    所以。

    曾子提出了止于至善,存世中庸。

    这八个字真的太厉害了。

    堪称内圣的精髓核心!

    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想要求得圣人的尽善尽美,便会脱离儒家经世的标准。

    最后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曲高和寡,不再亲民,乃至于在明明德也没了实际意义。

    是以:我们需要把理想中的至善,与现实生存相结合。

    如此。

    最起码在理论上。

    内圣知止。

    无懈可击。

    几乎让人挑不出任何的缺点。

    你说我复礼修身,脱离实际?

    我有止于至善。

    你说我轻利重义,动则拔剑以明志?

    我有止于至善。

    你说……

    反正不管你怎么说,我只要搬出这四字秘法。

    那你就只能避之锋芒,毫无办法。

    紧接着。

    乐正氏补充道:“至于实例方面,子路拯溺,子贡赎人,两者正好可用于现下。”

    “子贡赎鲁民奴隶回国,遇赐且让,不取其金。孔夫子听闻,指明子贡大谬,因为以后就无人会去赎回鲁民了。”

    “反观子路拯溺,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夫子听闻大悦,后鲁人必争相拯救溺者矣。”

    “是以真正的内圣君子,当止于至善,为表率造福万民矣。”

    ……

    乐正氏连续搬出了两项实例。

    反面教材:子贡赎人。

    正面教材:子路拯溺。

    当真是无比完备。

    儒家就这点好。

    春秋典故太多了。

    用不完。

    根本用不完。

    这下嬴政再度陷入了被动之中。

    他的所有攻势,都被止于至善四个字,化于无形。

    “……”

    嬴政再度无言的开始思索。

    怎么办?

    他后续再怎么提出法条实例。

    都难以打破知止中庸。

    这几乎就是无解的。

    除非……

    有什么是儒家无法知止的。

    能是什么呢?

    周围。

    百家学仕们纷纷大呼过瘾。

    “乐正氏这第三场,我只能说……我上我也不行,这谁顶得住啊?内圣本就代表着绝对正确,道德至上,尔后他再来个知止中庸,完全无敌了嘛!”

    “是啊!没有任何破绽可言,感觉乐正氏这第一城,他是赢定了。这位关中赵卿,只能在外王论辩中,重新扳回一城了。”

    “我也觉得只能如此了,乐正氏的内圣理论,已臻化境,无从辩驳。可外王方面,就很难这般完美无缺了。”

    “我现在唯一的感觉便是……儒家可真无赖啊!什么好话都让他给说了,忒无赖了!”

    ……

    百家学仕过往与儒家辩论,往往都是能够有来有回,并且找到部分缺点的。

    比如仲良氏的【王天下】。

    照青史之功绩。

    延今朝之方略。

    可此一时彼一时,时移世易,终归是有缺陷的。

    有不少百家名仕,也都能够堪破这一点。

    唯独乐正氏的内圣……

    众多百家名仕齐聚商讨,他们也不得一论。

    最终。

    所有人基本上都觉得关中赵卿,只能先行投出一子,让乐正氏占得一城。

    旁侧。

    浮丘伯轻声道:“果然,乐正师叔只要出马,就基本上十拿九稳了。”

    毛亨深吸一口气的道:“连三纲八目都搬出来了,若还占不了上风,那才是有鬼了。”

    三纲八目,儒学总纲。

    相当于乐正氏代表了整个儒学,从内圣角度,横辩八方。

    能打是必然的。

    否则。

    儒家凭什么能够显学数百年呢?

    浮丘伯笑笑:“师兄所言极是。”

    毛亨:“……”

    不远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