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王朝掘墓人(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爵越高,土地越多。

    只需把人头税并入田亩税收之中,好似就能抑制土地兼并一事。

    许尚接过话茬:“小儒生,你和纵横家小友所言实乃一般无二。可若想举国上下全都依据土地多寡收税,就得解决如下几项难题。”

    “第一:在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我们暂且只能以人头税为主。唯有发展到帝国中期,才能尝试着把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之中。”

    “第二:我大秦的传统就是军功爵位制度,封爵越高,赏赐越厚。结果莫名要按照土地多寡收税……拥地越多,纳税越多,这必会引起极大的阻力。”

    “如此,始皇由于国情,无法在开国之初实行土地主税政策,后继之君在帝国中期,那就更不用想了,即便提出来了也执行不下去。”

    “详情可见难点三:如果想要知晓全国的土地分布详情,朝廷就得派人下去查,试问……在大秦谁能查的动关中勋贵世家?”

    “谁去查,谁就得死!”

    “甚至于,皇帝也未必不能一碗药送走。”

    “所以既然在开国之初,始皇实行不了依据土地主税政策,后面将再无可能重启旧案。”

    ……

    许尚曾详细了解过明朝的皇帝死因。

    他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明朝皇帝只要立了太子,基本上就离死不远了。

    有几个例外……都是不上朝的……

    另外。

    大明有个着名的木工皇帝朱由校。

    可当许尚深究朱由校为何要研习木工的时候,他发现一切都是因为紫禁城三大殿被烧,才引出了诸多事情。

    最初明朝工部修缮三大殿,报价超过了一千万两。

    后面好像又往下压了压,变成了七八百万两。

    结果我们朱由校同志研究完木工以后。

    只用了三百万两白银,便修缮好了三大殿。

    这是什么概念?

    连续翻出好几倍的报价啊!

    国库的钱也太特么好赚了吧!

    原价三百万就可以搞定的事儿。

    最初硬生生能够涨到一千多万两。

    可怜我们的明熹宗朱由校同志,还在青史上惨遭一顿抹黑,各种被骂不务正业,木工皇帝啥的。

    综上。

    所有的帝国发展到中期以后。

    你别说核查土地详情了。

    你就算修个殿宇。

    下面的官员也敢翻出数倍的报价,只为上下捞钱。

    没办法的。

    至于那个大明张居正提出的所谓一条鞭法……为大明延续五十年……

    别的不论。

    只提两点。

    张居正规定收税只收白银,结果白银都被官僚集团囤起来了,市面上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白银。

    其次是所有杂税全部合一。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能够压缩官吏上下其手的操作空间。

    然。

    有些地方的百姓,他们没办法,原本还能通过徭役卖苦力,现在统合成白银交税。

    你就算想卖苦力,也不抵税收。

    更何况华夏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盛产的东西还不一样。

    有些地方产丝。

    可朝廷收税不要丝,只要白银。

    于是所有百姓,都得拼命去换取白银,然后官僚集团疯狂的囤积白银,这是迟早必崩的局面。

    按照这个逻辑。

    张居正不仅没有延续明朝五十年,大概率还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勋贵世家查不动,下面的富农豪商,也可以通过投献、飞洒、诡寄、缩绳……”

    许尚顿了顿,接着道:“你们不用明白这些新词都是什么意思,反正就是朝廷主收人头税,下面就会想方设法的隐匿人口。”

    “而当主收土地税赋的时候,下面又会绞尽脑汁的隐匿土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古通理。”

    “这便是……以郡县士族门阀为首的【大型庄园式经济】。”

    “随着国家的发展,门阀官僚群体会围绕水利工程的两岸土地开始,不断实行兼并。”

    “直至再度变成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尔后举世皆反,推倒重来,再造新朝。”

    “我将此等现象称作【三百年王朝周期律】,亘古不易。”

    ……

    许尚一次性提出了两个核心课题。

    前者是【大型庄园式经济】。

    后者是【三百年王朝周期律】。

    这两个概念互为表里,息息相关。

    土地兼并。

    损坏全民税基。

    朝廷没钱,百姓苦难。

    注定是积重难返,无可救药。

    随即。

    武成侯王翦眉头一挑的道:“夫子,照这么说的话,我大秦修缮黄河两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