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王朝掘墓人(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等到帝国中期以后,便只会便宜那些新兴的中原士卿了?”

    王翦非常清楚。

    就算夫子推出了陵邑迁徙制度,也只能迁走一代人的中原士卿,后续肯定又会冒出来新的。

    尔后不断兼并,鱼肉百姓……

    王翦表示,他让自家大孙挂名牵头修缮黄河,可不是为了便宜某些中原腐朽士卿的。

    这涉及到了王翦的底线问题。

    对于中原底层的黔首百姓。

    王翦认为都是华夏的一份子,自当也是大秦子民,遂修好黄河,造福两岸百姓,当是军武王家的功绩。

    可如果他军武王家最后徒做他人嫁衣。

    王翦可不是什么冤大头。

    “我曾说过,按照政治和经济的二分原则。”

    许尚淡然的道:“未来中原新兴士卿的唯一出路,必定是给关中勋贵权臣做白手套,也就是当抓手……负责捞钱进献。”

    “中原新兴士卿哪怕能够掌控部分土地收益和商贸经济,最终也都得跟关中勋贵世家置换政治资源。”

    “这是绝无可能例外的。”

    “遂,天下乌鸦一般黑,黄河修缮好以后,估计能够造福两岸百姓几十年时间。”

    “待经时日久,甭管是黄河长江也好,郑国渠和都江堰也罢,对于底层百姓的余荫都将变得十分有限。”

    ……

    古代的种植条件非常艰难。

    水利二字。

    便是农耕文明的命脉。

    如此命脉,谁不想掌握?

    搁你……你也想……

    那黄河两岸最肥沃的土地,产量必定远远高于贫瘠土地。

    大家都是每年耕种百亩。

    收成却是天差地别。

    若无权势作为靠山。

    任谁都保不住名下沃土。

    这便是【大型庄园式经济】形成的根本因由。

    说白了还是人性。

    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

    老子真是对的……

    世间若无珍宝玉石,亦或者稀有资源。

    人们又岂会争来争去的呢?

    可话又说回来。

    难道就因为这些阻碍。

    我们便要放弃修缮黄河吗?

    答案自然是……

    许尚会坚定的选择一修到底!

    我们想要进步,就必须与人性持续做斗争,越斗争越进步。

    大不了!

    一切推倒重来就是。

    这时。

    “哈哈哈!”

    尉缭子大笑道:“我算是听明白了,许公的意思总结一句话,天下乌鸦一般黑,在座各位的子嗣后代……大概率全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王翦:“……”

    王绾:“……”

    邹奭:“……”

    话题太高端,邹奭表示他是第一次参与,思维有点跟不上。

    嬴政和扶苏则是皱眉沉思……

    两父子都在想。

    这土地兼并,当真就没办法抑制了吗?

    王翦和王绾则是有点尴尬。

    因为夫子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就相当于把他们的后代也全都概括进去了。

    事实上。

    许尚确实没打算避人。

    也没啥好避的。

    反正说的都是一百年后的事情。

    任谁听去了都不妨事。

    因为青史大势滚滚向前。

    就连许尚都很难左右分毫,更遑论其他人了。

    “夫子。”

    嬴政开口询问道:“您所说的【大型庄园式经济】,我差不多懂了,可那个【三百年王朝周期律】……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儿?”

    嬴政听夫子说过,现今的大秦约莫有个百余年的国祚。

    平心而论。

    真的太少了!

    嬴政最初还想着把大秦传至千秋万代来着。

    结果听完夫子的国运论讲课,再有最近东巡所发生的诸多事例。

    也让嬴政清醒了很多,摒弃了原本的可笑幻想。

    “【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意思,等同于四季轮换,斗转星移,轮回不止。”

    许尚组织了一下语言:“比如,在【大型庄园式经济】中,关中勋贵世家通过把控政治资源,进而钳制住中原陵邑豪门。”

    “而中原陵邑豪门又疯狂去兼并黄河两岸的土地,随着土地扩充至大几十万亩,他们仅靠同姓族人是管不过来的。”

    “于是,他们就需要招收一批中小型外姓地主,也就是新兴中原士卿。”

    “可中小型外姓地主也种不了几十万亩的土地,那就需要招收农奴和佃户,由地主进行管理。”

    “综上,一层压着一层,一层剥削一层。”

    “直至外面的流民越来越多,天下将变,新兴中原士卿有人有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