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淋尖踢斛,浮收勒折(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么一来。

    就可以想见青史中,那些逆着人性大势而行的着名清官,比如海瑞那般……绝对是堪称神人一般的存在,首先大明律就得背到滚瓜烂熟,乃至于倒背如流。

    而且在关键时刻,海瑞还总是能够镇得住场,还有借势等等。

    不收钱。

    没有同流合污。

    注定步履维艰。

    也必然需要十倍、百倍的努力和运气,甚至是天时、地利、人和……你都得利用得当,缺一则事不成。

    就像大明的名臣胡宗宪对海瑞有言:你是一个刚正不阿之人,敢于说话,也敢于抗上,可如果要是真抗上的话,区区七品又能抗得过谁呢?

    海瑞之所以有时候能够做些事情,震动朝野上下,只在于一个原因,那就是幕后有人希望借此震动朝廷。

    说白了。

    海瑞确实是个可称神人的清官,可一旦没人给他借势,他也将寸步难行,这就是现实。

    回到此刻。

    面对扶苏的疑问,一个同流合污的粮道官,在上任前就得各种上下打点,究竟哪来的钱呢?

    不等许尚回答……

    尉缭子接过了话茬:“搞钱这种事情,我知道一些。上任前就各种打点,要么是有家底,要么是只能去借钱了……以官职为信誉担保,你需要钱的话,直接张个口,大把的人会送钱上门。一来可以提前走个门路,二来是一个肥的流油的官位,不存在还不上钱的情况。”

    尉缭子说的都是曾经山东六国的官场情况,一般当官都是有家底的,借贷的相对比较少,但终归也还是会有那么几个的。

    无一例外,这种人一旦上位,就会加倍的鱼肉百姓。

    没办法。

    欠的太多了。

    不捞怎么回本?

    “这……”

    扶苏有些艰难的张了张嘴,他可以想见借钱买官,但借钱送礼这种事情,依旧有些刷新了他的认知。

    实际上。

    借钱买官和借钱送礼。

    本质上都是一个意思。

    你只有把上下都打点到位了,后续才能坐的稳位置,这等于是变相的买官了。

    只不过在形式上略微有点差别。

    亦或者……你买官归买官,该打点的钱,照样还是一分都不能少,无非就是又多花了一笔,后续再记到百姓的头上,狠狠的捞才能回本。

    “我明白了,原来就是对上花钱,对下鱼肉……羊毛出在羊身上,花这么大代价才坐稳的粮道官,分别搞定了朝廷的三公九卿,接下了前任的亏空,又摆平了当地接洽的驻军校尉。”

    扶苏深吸一口气,道:“那后续肯定就是狠狠的压榨百姓,无所不用其极的捞钱了。”

    扶苏现在就算对于官场潜规则的认识再怎么不足,他也有些反应了过来。

    钱从哪里来?

    当然是从百姓的身上,搜刮而来!

    “没错。”

    许尚笑笑道:“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都摆平了,你的粮道官即便碰到了八面风雨,也照样能够岿然不动。”

    “另外对于驻军校尉,不能仅仅只是送些钱,这种当地的将官,往往身边都会带着亲属、亲戚什么的。”

    “你身为粮道官自然就得给其安排个清闲的吏目差事什么的,并且还要有些油水,这人情来往才能够持续的加深。”

    “同时在捞钱的时候,等于驻军校尉也参与了。”

    “这参与的人越多,反而你的位置就能越稳固,因为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都不想出事,就得共同维护,官官相护。”

    ……

    对朝廷的三公九卿,只需上供纳钱。

    对地方上的同僚,自然就得更进一步,左脚踩右脚,你保举我的子侄,我保举你的子侄。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方能一起发财。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满清甘肃王亶望贪腐案……

    满清有个捐监的制度,说白了就是捐粮食可以获得监生的资格,跟卖官鬻爵差不多。

    于是。

    王亶望就省略了捐粮食的流程,直接捐钱,这自然跟流程不符,奈何王亶望上下都打点好了,这点小事也没人与他为难。

    如此,甘肃便在约摸七年的时间里,多出了三十多万的监生,并产生了一千五百万的银两款项。

    那么问题来了。

    这么多的钱。

    王亶望是都自己贪了吗?

    答案是王亶望选择跟甘肃官场,坐地分赃,人人有份,也就人人都不敢检举揭发了。

    朝廷有人来查。

    甘肃上下官员就都官官相护,异口同声,蒙蔽钦差。

    王亶望自己也对乾隆上报,捐监所得的粮食,都在库中存放。

    可一直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啊?

    仓储中没有那么多粮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