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淋尖踢斛,浮收勒折(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亶望遮掩的了一时,却遮掩不了一世。

    最保险的方法就是销赃。

    即:王亶望开始不断的上报朝廷,甘肃年年旱灾,捐监所得粮食都在用于赈灾,同时还希望朝廷能够拨款。

    这么一来。

    王亶望就可以说,捐监所得的粮食,都赈掉了。

    同时获得的朝廷赈灾款。

    王亶望继续跟甘肃所有官员进行分赃,甚至于甘肃的百姓也能弄些实惠,比如每年免掉一点税。

    王亶望主要贪的都是捐监的款项,外加假报旱灾的款项……进而使得朝廷京官,地方官,甘肃百姓三方都能受益,有利可图。

    这就使得王亶望的官声极好。

    不仅是官场说王亶望好。

    甘肃百姓也夸他好。

    你钦差大臣来查……无论是明查也好,暗访也罢,是根本查不出半点毛病的。

    就连甘肃老百姓都各种夸王亶望,你还能说他干的不好吗?

    奈何。

    这旱灾的事儿,总归是虚报的。

    后面就被乾隆心腹阿桂给逮住了不实之处,阿桂就不用说了,位高权重,就连和珅对其都得退避三舍。

    随着阿桂上报。

    乾隆就开始严查此事,后面王亶望贪腐案也就告破了。

    整个甘肃官场,无一幸免,各个都是贪官。

    王亶望贪腐案的最大特征便是……

    人家贪钱多少还知道避着些。

    王亶望不一样,他直接就是跟整个甘肃官场的所有人都一起分钱。

    大家坐地分赃。

    进而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官官相护,一起发财。

    乾隆得知真相以后,当场震惊加懵逼,见过贪腐的,却没见过贪到这种程度的。

    更重要的是……王亶望在乾隆心中,还一直都是个清正能臣……

    综上。

    历朝历代,官场潜规则其实都是大差不差的。

    大秦之所以现在能够做到极为高效,没什么行政运行成本,主要原因在于商君指定的军国制度法纪,叠加明关中老秦人的风气,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官场环境。

    但……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就是。

    大秦并不是一个新生帝国。

    而是一个传承了将近七百年的国家。

    过去外部压力极大。

    这才导致内部极其团结,否则就生存不了。

    现在天下一统了。

    便意味着关中文武勋贵必然也会快速走向腐败……

    许尚所说的官场潜规则,应该要不了多少年,就都会在大秦火速上演。

    至于有什么办法可以制止。

    答案是人性如此。

    无可制止。

    官场腐败到根上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也是三百年周期律的要素之一。

    比如明末崇祯要大臣们给前线捐钱,并且让岳父……也就是国丈周奎带头,周奎自然就舍命的哭穷。

    最终皇后看不下去了,把自己的嫁妆小金库全都交给了自己的父亲,希望他一并捐给前线,带个好头。

    结果周奎把皇后给的钱贪了一大半,捐了一小半。

    其余官员大臣一看……

    你国丈都这尿性了,那我们也就意思意思吧,索性都是几十两、几百两的捐。

    直至大明灭亡。

    闯王进京。

    周奎的妻子、儿媳相继被逼到自杀,儿子同样被残杀至死,结果周奎还是不愿拿钱出来……

    最后。

    李自成下令对周奎严刑逼供,日日折磨,把周奎整的就剩最后一口气,意识都要不清醒了,才交代了家产都藏在了地窖里。

    李自成派人去搜,就直接搜出了周奎的五十三万两家产。

    周奎,大明国丈,在灭国之际,给大明捐了一万两白银。

    尔后顺军进城,却把全部家产五十三万两都交给了大顺。

    据传李自成在京师中,合计搜刮出了七千万两……

    这是什么概念啊!

    这么多钱。

    拨出七分之一给前线,明军都能给李自成打出屎来……

    但没办法。

    大明就是贪腐烂到根子上了。

    除了被推翻。

    其余都无解。

    这也从官场潜规则和贪腐角度,印证了王朝周期律的必然性。

    人性之恶。

    必然会遭至毁灭降临。

    “你中有我,官官相护,哎……”

    扶苏不由得想起了最新的处理右相王绾一事。

    王绾宁愿被一撸到底,赔掉全部家产,都没有供出黄河贪腐案的内情和确凿的人选名单。

    这又何尝不是官官相护呢?

    区别在于……

    王绾的官官相护,本质上还算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