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四国官府欲阻拦 岂料朝官多爱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齐、赵、燕国官府逐渐察觉到民间这股前所未有的冶炼铜铁、出售给汉国商队的热潮时,心思缜密的重臣们立刻意识到了这一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对国家根本的潜在威胁。

    毕竟,生铁、铁器是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大量外流,无疑会削弱本国的国防力量。

    于是,各国纷纷开始议事,准备反制措施。

    ……

    齐国 东都

    “嗯,先生所言可是可真是要紧事!此事若是汉国在背后操作此事,足见其心思险恶。”当许白听闻王儒经奏报之后,随即起身思索:“不行,此事事关重大,绝不可放任这股邪风。明日,老夫便奏报陛下,下令各地官府干预此事。”

    “丞相,还有一事,事关战马培育,请丞相定夺。”言毕,王儒经随手又掏出一份条陈。

    ……

    翌日,卯时四刻

    皇宫大内,小朝会上。

    丞相许白,于殿内神色凝重地展开了手中的奏章。他缓缓言道:“陛下,近日来,我国民间兴起了一股大举炼铁之风,百姓纷纷弃农从商,以炼铁贩卖为业,虽一时之间利润颇丰,然长此以往,农事荒废,国之本将动摇。臣恳请陛下速下旨意,严禁此风,以保我齐国农耕之基。”言罢,朝堂之上,一片默然,皆知许白所言非虚,此乃关乎国家命脉之大事。

    “好,丞相操劳日久,此事便交给林爱卿去办吧。”

    “遵旨。”

    ……

    赵国 丹城

    御书房内,左相赵章声音铿锵有力:“陛下,我国近日来面临一道难关,民间私自进山寻觅矿产,左邻右舍,皆以炼铁为利,致使农田荒芜,粮仓渐空。臣以为,应立即颁布禁令,同时派遣官员与地方军队协同,严格管控生铁冶炼与贩卖,恢复农耕,以固国本。”赵章之言,激起了周遭数位朝臣一片共鸣,众人纷纷出言附和。

    “好,此事既然事关国本,那便交予众爱卿速速去办。”

    “臣等遵旨。”

    ……

    燕国 蓟城

    只见尚书令苏素一路快行,直奔御花园内。

    燕帝李余见苏素十分慌张,心中惊讶不已,随即上前扶助苏素:“爱卿何事如此急匆匆跑来?来人,赐座,扶苏爱卿坐下。”

    苏素坐下喘口气后说着:“陛下,如今赵、齐两国民间冶铁贩卖之风愈演愈烈,我燕国虽小,亦不能免于此患。

    如今民间炼铁之风,已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若不加以制止,恐国将不国。臣提议,除禁令之外,还应设立巡抚使,安抚民心,鼓励农民回归田亩,并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以确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此事宜早不宜迟,来人,召见户部尚书前来议事。”

    “遵旨。”

    ……

    三国的君王听取了各自重臣的意见后,皆点头赞同,决定立即采取行动。

    当散朝之后,齐、赵、燕三国官府迅速响应,制定了一系列详尽的措施,不仅颁布了严禁民间私自炼铁贩卖的法令,还派遣了大量官员与士兵深入乡间,监督执行,同时积极引导百姓回归农业生产。

    然而,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如此迅速而果断地作出反应。

    陈国,一个地处偏远、国力相对较弱的小国,其君主却是一位素有“逍遥王”之称、对政事不甚关心的君主。

    面对三国纷纷采取措施禁止民间炼铁贩卖的情况,陈国君主只是淡然一笑,认为此乃小事,无需过问。

    在他看来,百姓若能因此获利,何乐而不为?于是,陈国的民间炼铁活动依旧如火如荼,生铁贩卖之风愈演愈烈,而农业生产则日益萎缩,国家的根基悄然间被侵蚀。

    ……

    尽管齐国、赵国、燕国三国官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意图将民间这股因汉国商行高价收购生铁而兴起的炼铁贩卖之风彻底遏制,但现实的复杂与利益的诱惑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想。

    汉国那些商行所开出的价格,对于渴望财富的百姓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足以让人铤而走险,哪怕是面对官府的禁令,也总有人愿意冒险一试。

    正如古语所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就连许多世家贵族、在朝为官者迅速转变了立场。他们或明或暗地指使手下人,不顾朝廷禁令的,纷纷组织起自己的人马,投身于这场冶炼铜铁、追逐暴利的狂欢之中。

    在远离京师近郊的偏远州郡,情况尤为严重。

    这些地方,往往山高皇帝远,官府的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给了商行与地方官员勾结的可乘之机。

    一些背景深厚的商行,凭借着雄厚的财力与广泛的人脉,与当地官员暗中勾结,形成了一条利益链。他们不仅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百姓开采矿石、冶炼生铁大开绿灯,甚至直接组织人手,驱使百姓进行采集与冶炼工作。

    面对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