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尽掌天下权【王绾番外】(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于这个问题。

    王绾没有过多思索,便开口道:“自当是需要在关中建造大渠,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充实仓储,再厉兵秣马,可待东出。”

    王绾的回答,属于非常标准式的东出方案。

    建造关中大渠最初不只是吕相的想法。

    更是众多关中文武新贵的心心念念之事。

    他们需要一条大渠,更好的灌溉关中沃野。

    只要搞定了此事,水利农业腾飞,大秦的百万锐士再无后勤军需的限制,何愁不能东出一统?

    然而。

    吕不韦在听完王绾所言以后,又转头看向李斯道:“李大才有何意见?”

    李斯出身稷下,乃荀子高徒,名声还是有一些的。

    之前吕不韦派管家,前往临淄寻觅才学之仕,就连请都请不动号称稷下大才的李斯。

    现今李斯主动入秦。

    吕不韦给出了极高的礼遇,好吃、好喝、好待遇,尽显礼贤下士之意。

    那王绾肯定是有些不服气的。

    大家年岁相差无几。

    他倒要看看,这李大才能有啥高论。

    而李斯也确实做到了盛名之下无虚士。

    “相邦,依我之见,应当以天下的人心为矛,则东出必定水到渠成。”

    李斯开口述说道。

    吕不韦闻言瞬间来了兴致:“何为以天下的人心为矛?”

    李斯是儒家出身,虽从于法家,可在说话做事方面,仍旧有些弯弯绕。

    待吕不韦提出疑问。

    王绾也满面好奇之色。

    李斯才缓声开解道:“所谓以天下人心为矛,同样也要建造大渠,但是……在大渠建成以后,就需要划出一块地,用以接收中原之流民。”

    “届时,我大秦应当大肆宣传,只要入关中,便能够分发到土地、耕牛和粮种,尔后安居乐业。”

    “我几乎可以料定,此法可比十万大军,因为三晋之地的大量流民,定会全部涌入关中,全部成为秦民进而提供更多的税赋,他们还可以应召变成大秦锐士,反攻三晋……”

    “这,便是以天下人心为矛。”

    ……

    说白了就是……

    我大秦只要建好了关中大渠,实现了国力碾压,就能公开抢夺你们的人口,此乃阳谋。

    试问哪个国家没有流民?

    吸引中原之流民,等同于用你们的人,东出攻占你们的土地,而且天下人心还会向着我这一边。

    因为我实打实的给出了更为惠民的福利待遇啊!

    招牌打出去。

    人心自然就会向着我。

    但……

    “呵呵!”

    王绾扯了扯嘴角,他觉得李斯的东出谋略,角度确实很新颖,却并不符合关中的共识现状。

    “土地,耕牛和粮种,依据军功爵位制度,这些在我大秦必须得用性命拼搏获取,不劳而食,无功受禄,在关中是行不通的。”

    王绾很清楚关中的社会共识。

    李斯的谋略再好。

    只要触及到了无功者得赏五个字,就必定实行不下去。

    亦或者……

    即便强行贯彻也没用。

    因为那些流民的土地没有任何法理性可言,很快就又会被有功者给兼并掉。

    这才是现实。

    “恕我直言。”

    李斯据理力争的道:“大秦若想东出一统,就必须揽下九州民心,否则……单靠虎狼武力,终非长久之计。”

    李斯也有自己的论点。

    那就是以九州民心为基础,进而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而王绾则是以关中为基础,横压九州。

    此乃战略方面的绝对差异。

    那么问题来了。

    吕不韦喜欢哪一个人的方略呢?

    答案不言而喻。

    吕不韦更倾向于李斯……

    没错。

    从吕不韦后期的变革来看,他是真的想慢慢蚕食中原,扎稳脚跟,揽下九州民心所向,最终缓步实现一统。

    但……

    吕不韦装的很好。

    没错。

    作为一国相邦,他的所有行为都会被密切解读。

    于是,吕不韦选择了表面轻慢李斯,打发了这位稷下大才,担任成为宫廷卫尉。

    而王绾则是一跃成为了宫廷长史。

    这么一来。

    从政治倾向上来看,吕不韦显然更加看重关中新贵的王绾。

    原因在于……

    吕不韦想要修缮大渠,就必须要关中新贵的助力。

    待平衡好各方利益和态度以后。

    吕不韦就会根据局势,一步步展露出他的现实意图,也就是他不希望鲸吞过快,他要的是蚕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尤其是九州民心,吕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